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,是未来经济发展和政策走向的风向标。站在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,回顾“十三五”、展望“十四五”和2035年远景目标,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、稳定性、可持续性的主基调,进一步明确扩大高水平开放,并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、反垄断等作出一系列安排,为迎接波澜壮阔的新征程绘就奋进的新图景。
对于2021年的宏观政策,会议定调“要保持连续性、稳定性、可持续性”。其中,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”一如既往,另外特别提出的“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,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,不急转弯,把握好政策时度效”,给市场吃下了“定心丸”。
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,是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,着眼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并强调,“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,注重需求侧管理”,“形成需求牵引供给、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”。
从需求潜力看,我国已经形成拥有14亿人口、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,随着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,规模巨大的国内市场还在不断扩张;从供给能力看,我国储蓄率仍然较高,拥有全球最完整、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,拥有1.3亿户市场主体和1.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,研发能力不断提升。这些都是我们迈向新发展格局的信心与底气。
打铁还需自身硬,新发展格局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撑。会议提出“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”“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”“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”等,还特别提醒“要规范科技伦理,树立良好学风和作风”,均有很强的针对性。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,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支撑效应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认为,关键在于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科技项目、宏观上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科技以及对产业“卡脖子”的技术进行突破。
此外,“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”的表述同样引人注目。芯片受制于人之痛犹在眼前。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,会议就此指出了清晰的方向,要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,针对产业薄弱环节,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,尽快解决一批“卡脖子”问题,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,搞出更多独门绝技。会议首次提到“要开展种源‘卡脖子’技术攻关”,就是对农业产业链安全高度重视的表现。
围绕扩大内需,会议也有统筹安排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,疫情对消费冲击很大,提高居民收入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、推动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措施对于2021年或更长一段时间的消费增长非常重要。
值得注意的是,会议点出“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”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》提出实施汽车限购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,探索推行逐步放宽或取消限购的具体措施,就已经释放出了清晰的信号。
强调新发展格局绝不意味着开放止步。“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,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”成为会议上明确给出的清晰路径,同时会议还提出“要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(CPTPP)”。
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前身是TPP,是前沿性的区域自由贸易安排。从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(RCEP),再到如今的积极表态,体现出了我国对外开放将继续往更大范围、更宽领域、更深层次的方向走,彰显了高水平开放的坚决态度。
想了解更多关于经济发展趋势的相关内容,可以联系在线老师获取!